亿万文档 免费下载
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
浙江省2010年高一历史必修第三册
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
一、百家争鸣
1.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(a b)
(1)儒家:代表人物有孔子、孟子和苟子。主要观点:“仁”与“礼”学说;提倡“德治”、“仁政”。
(2)道家: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。主要观点:崇尚自然、讲究“无为”,认为“道”是世界的根本;
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
(3)墨家:代表人物是墨子。主要观点:“兼爱”,提倡实践精神,
] 提出“非攻、尚贤、节用”等讲究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。
(4)法家:代表人物有李悝、商鞅、吴起、申不害、韩非等。
主要观点:加强君主集权,厉行赏罚,奖励耕战。
2.孔子、孟子和苟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(b c)
(1)孔子:儒家学派创始人。思想上提出“仁”和“礼”的学说,主张人人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;他注重政治和人事,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。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,注重人的全面发展。文化方面编写鲁国史书《春秋》。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《论语》一书。
(2)孟子:继承了孔子的学说,提出“仁政”学说。“民贵君轻”是“仁政”的中心。“民贵君轻”体现了孟子的“重民”思想,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存亡,对于君主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。
(3)荀子: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,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,对儒家的“礼”进行了深入的讨论,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“礼”。在天人关系上,提出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重要思想。
二、儒学的兴起
1.罢黜百家,倡导儒学(b b)
(1)背景:汉武帝时期,中国的“大一统”得到巩固,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,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,于是汉武帝进行文化改革。
(2)主张的提出: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,倡导儒学”,核心是要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。他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。汉武帝时代,完成了罢黜百家、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。
(3)影响:提高了儒学地位,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;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,巩固了国家统一。同时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,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。
2.太学的出现(a a)
汉武帝创建的太学,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。太学的建立,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;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,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。
三、宋明理学
1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(a b)
(1)北宋五子(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二程---程颐、程颢)是理学的创立者,把儒家忠.孝、节、义上升到天理高度,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严密思想体系。
(2)北宋的程颐、程颢认为:天理的核心是“仁”,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“仁”。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,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,这就是“孔颜之乐”。
(3)南宋的朱熹(出生于福建)是理学的集大成者,他主张:存天理,去人欲。和二程的理学思想合称“程朱理学”。其主要观点有:
①理气论:理是根本,理先于气。气有变化的能动性,气有变化的能动性,万物皆有理,终归于一,就是太极(客观唯心论)。
②修养论: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、实践的学问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。仁者无私无畏,大智大勇,光明磊落,仁民爱物。仁者境界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③社会政治理论: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。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“三纲五常”,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。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,导致政治黑暗。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,其关键是“正君心”。
(4)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合称:陆王心学。
①陆九渊(今江西人)是心学开创者,认为:“心即理也”, 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。名言是: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”。要“本心体悟”。
②王守仁(浙江人,称阳明先生)是心学集大成者,认为:人是天地的心,“灵明”是人的心,“灵明”就是天理,就是本心,就是良知。结论是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,心外无理。”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,在于“致良知”。特别强调“知行合一”。
猜你喜欢